廣州增城區將海綿理念融入城市建設,打造會呼吸的生態城區
發表時間:2022-03-30 16:14:10
走進雨后永寧街后龍山古樹公園,池塘水滿、空氣清新、花枝爛漫、綠草如茵,一派清新怡人的景象。這里,正是增城區著力打造的一處“海綿城市”典型示范項目。
近年來,增城區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實現海綿城市“共建、共享、共治”。截至目前,全區累計完成海綿達標建成區面積40.45平方公里,占全區總建成區面積的25.6%。
將海綿理念融入城市開發建設所謂海綿城市,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。而建設海綿城市,主要是指在遵循生態優先原則、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,通過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多種技術途徑,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,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、滲透和凈化,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,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、大雨不內澇、水體不黑臭、熱島有緩解。
“增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啟動較晚,部分設計、施工單位對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理解也有偏差,因此,早期不少建設項目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,工作進展較為緩慢”,區海綿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。為了高位推動海綿城市工作取得有效進展,2018年,增城區成立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,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近遠期目標與實施路徑。按照規劃,到2030年,增城城市建成區80%以上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要求。
有效緩解逢雨必浸認真觀察永寧街后龍山古樹公園,市民不難發現處處有著“海綿元素”: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設的人行道能有效滲透雨水,四周下凹式的綠地則能對雨水起到一定滯留作用;而當雨量過大,地面和下凹綠地無法滿足調蓄水量的需求時,雨水便會順著地勢落差流入附近的滲水溝和生態蓄水池之中,形成多重有效蓄水防澇保障。
“以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的永寧街后龍山古樹公園,有效緩解了多年來周邊地帶逢雨積水、水土流失等現象,甚至周邊企業、小區的積水也能通過滲水溝排入蓄水池,大大改善了周邊居民雨天的出行環境。”區海綿辦工作人員介紹道。永寧街后龍山古樹公園是增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。針對重點河涌流域以及內澇黑點逢雨必浸、連年水浸等水安全問題,結合實施防洪排澇補短板和內澇點整治工程,增城因地制宜規劃建設調蓄區、生態碧道、口袋公園等項目,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。
目前,全區已陸續建成了永寧街后龍山古樹公園、增塘濕地公園、新惠路、新河路、通明大道、增城區垃圾轉運中心、增江“一江兩岸”碧道等海綿城市示范項目20余宗,涵蓋建筑小區、水務工程、市政道路、公園綠地4大類型。截至目前,全區累計審查洪澇安全評估報告37宗,審查設計方案284宗,抽查海綿達標自評估報告21宗,發出整改通知79項。“加快海綿城市建設,契合新時代增城城市建設需求。”區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間,增城區將繼續以補齊城市建設短板為目標,以流域綜合治理促進防災減災,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進一步修復區域水生態、改善區域水環境、涵養區域水資源、保障區域水安全,實現人水和諧可持續發展。